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劍三長歌切劍技能解析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劍三長歌切劍技能解析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廚師用了杜甫哪首詩?
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被用來形容兩個燉蛋黃和幾根綠蔥;“一行白鷺上青天”則被用來形容熟的蛋白絲;“窗含西嶺千秋雪”比喻炒蛋白;“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形容清湯加蛋殼
用了:《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詩人:杜甫。朝代:唐。
詩文: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金盤空。
釋義:廚師刀功高超,切魚生就像一片片飛雪一樣,食客們爭食場面熱烈,正想下筷子卻發現盤子已經空了。
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賞李恪,為何李治卻當了太子?
我來解答。
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廢后,李世民可選的皇位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25歲的三子吳王李恪,一個是16歲的晉王李治,李恪是楊妃生的,庶出,李治是長孫皇后生的,嫡出。根據嫡長子繼承制,李治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李治有兩個問題,一是年齡小,一是柔弱,李世民怕他當了皇帝后成為傀儡,鎮不住跟著自己打天下的這幫驕兵悍將,甚至被權臣推翻。所以李世民準備立楊妃為皇后,再立李恪為太子,李恪果敢英武,性格很像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想把皇位傳給他,但是被長孫無忌勸阻了。李世民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外甥所以反對嗎?我看吳王當了皇帝也不會對你咋樣壞。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位置這么重要,怎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李世民于是作罷。
有人說如果李世民執意廢李治立李恪,區區一個長孫無忌能攔得住嗎。其實阻止李世民換太子的不是區區一個長孫無忌,而是傳統和規則。自從周公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孔子又背書之后,這套規則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上到皇帝的皇位繼承,下到小民的家產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制。紅樓夢中同為賈政的兒子,為何紈绔子弟賈寶玉就能呼風喚雨萬千寵愛于一身,賈環卻連晴雯襲人等丫鬟都要欺負他,就是因為其母并非正妻。所以李世民如果想廢掉李治,李治就得有像李承乾李泰一樣的謀逆大罪,否則何以服眾。因此陳寅恪先生解讀李世民在廢李治立李恪的問題上也就是說說而已,這個解讀是正確的。李世民也知道此事很難辦,所以長孫無忌一勸阻他就打消了念頭。
歡迎點贊。
相對于李治來說,李恪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性格上來說都要比他強,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過,李恪很像他,那么為什么最終李恪也還是沒能被李世民挑選為繼承人,最后還落得一個慘遭誣陷身死的結局呢?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唐太宗劇照
一,自身身份所限以及母系關系影響,相對于李治來說,李恪的身份其實就比較尷尬了,首先他只是一個庶出子弟,在地位上比不了嫡子出身的李治,而自古以來就有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說法,所以天生地位上李恪就具有一定的劣勢,另外,復雜的母系關系,李恪的母親雖說是公主出身,但確是前隋公主,固然可能有一定的前隋老臣暗中支持,但必然也會遭受更多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這批老人的抵制,畢竟這種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信號,若是李恪當上皇帝,說不得在一些人的挑撥之下,會拿他們這些反隋建唐的老一輩問罪處罰,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另外李治的母親所在的長孫家的實力強大,自然不會讓一個沒什么根基的李恪搶了李治的皇位,而即便是李世民喜歡,面對眾多門閥的反對,也是無可奈何,畢竟那時候門閥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
二,性格上的原因,李世民自身就是通過政變奪取了江山天下,那么與他很像的李恪如果真的當上皇帝,之后會不會同樣對待兄弟毫無親情可言,痛下殺手?而反觀李治,雖說才能平平,但是能夠按照他安排好的貞觀之治走下去,繼續貞觀遺風,同時李治的性格溫和,也不像是會狠下心對兄弟下殺手的人,加上李治的母親家族勢力的強大,與李世民的關系更加的親密難分,即便李世民有過將李恪立為皇帝的打算,在考慮過李恪的才能以及長孫家族的反應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應,也只能打消這個念頭。
談一下我的淺見,李治得繼大統,跟三個方面有關:
一.李世民的心理本能。
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殺兄弒弟,逼退父親高祖李淵而來。李世明雖然登上皇位,但這段往事在李世明心中絕對是不可抹滅的痛苦。他這一生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放松,跟他的帝位來的過于血腥也有關系。李世民比誰都想做個好皇帝,以證明,當初他殺兄弒弟是對的,他才是最應該做皇帝的那個人。可見李世民一生都在背負著這件事,從來沒放下過。
所以作為皇位爭奪的親歷者,他比誰都清楚皇位爭奪戰的殘酷無情。他也比誰都清楚政權穩定更迭的重要性。但這一次爭奪皇位的都是自己的親兒子,李世明必定不想一個兒子勝出,其他兒子全稱為犧牲品。能夠保全所有人,自然是最好的。所以雖然他曾經因為“李恪類我,稚奴羸弱”而動過換太子的心思,終究也沒有這么做。
二.李治的身份和定位精準。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廢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因為明爭暗斗,兩敗俱傷。根據古代理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李治嫡出的身份,讓他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李治一直以“孝”立身,為人做事非常謹慎,雖然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正因為不爭不搶,一副領上平下,兄友弟恭模樣,卻能坐收漁利。李世民當時甚至被諸子奪嫡氣的要拔劍自殺,幸好被各位大臣攔住,自然對這個溫和的兒子另眼相看。
三.股肱大臣們的支持。
綜上所述,一個皇帝確定最合適的繼承人,不是單憑自己喜歡,或者繼承人個人才干。最重要的是權衡各方面利益而定。
皇家選立太子是一件關很講究的事情,一要看身份,二要比才干,三要看德行。幾樣東西缺一不可,否則既不符合老皇帝的心意,也容易起紛爭。因為太子是儲君,也是將來的皇帝,關乎國家將來的命運,也影響到一部分人的福祉,所以其背后隱藏的利益集團盤根錯節、錯綜復雜。
其實,李世民選立太子的過程頗費周章,也充滿了血雨腥風。根源就是李世民親自導演的玄武門之變,給兒子們樹立了效仿的榜樣,所以才起了后來的爭儲風波。
(李治劇照)
李世民有三個嫡出的兒子,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李治無緣太子之位,所以他壓根也沒有去爭。那么,是李治不喜歡當皇帝嗎?當然不是,因為李治性格天生懦弱,根本就沒有去爭的勇氣。在他看來與其驚心動魄的去冒險,還不如坐觀大哥和二哥鷸蚌相爭,自己最后坐收漁利。
果然不出李治所料,李承乾和李泰為爭太子之位,最終兵戎相見,李世民龍顏大怒,將二人貶斥到外地,最終都客死他鄉。這樣一來,太子之位這張餡餅從天而降,李治張嘴就接住了。但是唐太宗沒過幾天又后悔了,因為李治雖然仁孝終歸沒有帝王的霸氣,并不適合執掌大唐江山。所以他又想改立楊氏所生的吳王李恪,因為李恪英武果敢,頗有太宗風骨。
(李恪劇照)
那么,李恪為什么沒有被唐朝太宗立為太子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出生,也許這就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的宿命。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稀里糊涂地成了唐太宗的女人,李世民又沒有給她名分。反觀李治,首先,母親長孫皇后決定了她嫡子的高人一等的身份,其次內有大唐第一臣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外有大唐第一將褚遂良的護航。而朝中大臣都是很現實,也不想因為支持李恪去得罪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所以李恪獨木難支,無奈李世民只能向代表李治的利益集團妥協。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劍三長歌切劍技能解析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劍三長歌切劍技能解析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