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生在小鎮海岸邊散步,意外突發,被一具男性全裸尸體絆了個趔趄。
女生手中的煙正巧掉落在男性尸體的尷尬部位,伴著燒飛的陰、毛和一團亂麻的拯救。
女孩們才想起來吐。
朋友們,歡迎來到澳洲的《戴洛克小鎮》——
這里有女同們大唱贊美女性自、慰的歌劇,有專挑白人順直男性狂殺的連環屠夫,有謀殺混合冥想與藝術的冬季節日。
真是太豐盛了,這么黑色幽默的一盤搞笑驚悚大餐。
有人稱它是《小鎮疑云》+[熱血警探]的風格混合物。
鑒于其鮮明的女性主義選題,也可以說是《東城夢魘》+[芭比]的超強混合版本。
近期最佳,在圈層中爆火。
豆瓣評分9.0,爛番茄100%新鮮度。看過的都被它塑造的鮮活女性群像打動。
處境反轉的黑色幽默
一向美麗平靜的戴洛克小鎮,被海灘上的一具尸體攪亂了步調。
警探杜爾西從悉尼搬來小鎮,本來是為了享受安逸的生活,命案發生,不得不忙碌起來。
上司又另外調來了外地偵探——看起來不甚靠譜的埃迪,來處理案件。
左杜爾西;右埃迪
兩名女性偵探一靜一動——
杜爾西冷靜、認真,相信規則,步調穩重;埃迪熱鬧、魯莽,風風火火,不按常理出牌。
彼此碰上,互相一個眼神,就知道誰也瞧不上誰,但還是被綁在一起負責查案。
《戴洛克小鎮》一共八集,一個連環殺人案貫穿始終,敘事節奏相對平緩。
前三集尤其“令人眉頭緊鎖”。
一方面,來自它切入命案的節奏緩慢。
兩位女主角,從一具尸體開始調查,每出現一個動機存疑的嫌疑人,本集結束此人必變成海灘上的尸體。
進展緩慢,毫無線索,令人受挫。
另一方面,前三集也是兩位偵探的初期磨合期。
由于埃迪魯莽傲慢、風風火火的人設,每天吵來吵去的查案風格,那簡直是分分鐘把人搞焦躁。
三集過后,鋪墊有用。《戴洛克小鎮》迎來高潮迭起、豁然開朗的時刻,一直好看到結束,令人驚嘆。
如果說,有什么必看亮點,那本劇首先就妙在它對罪案類型劇的顛覆。
男性警官聽說海岸裸尸,第一反應是詢問是否遭受性侵,得知受害者是男性,一時間說不出話。
第二集片頭,海岸上的女性裸體群像以符合流行圖像中的受害者形象出現,令人心頭一緊。
隨后自然反轉,這是小鎮上的女性裸體藝術運動。
相反。在本劇中,對尸體百般“剝削使用”,令他們貢獻了裸體死、制作皂化尸體、割掉舌頭,或基督像式死亡的,全是男尸。
男人,在這里成為受害者;女性成為查找真相的正義調查人。
當處境反轉,各種黑色幽默段子般的情節也就令人忍俊不禁:
小鎮男人們聽聞悚人的連環殺人案,集體走上街頭,大喊“奪回男人的夜晚出行權”。
當發現喊話無用,緊急坐上逃出城外的大巴,集體連夜出逃。
卻沒想到,殺男人的兇手就在車上。
男記者對鎮長發言義憤填膺:
“你說一切都沒問題,因為只有順性別白人直男會死?”
“需要小心的不是我們男人,我們男人不是問題所在,屠殺男人的兇手才是問題所在,有這么難懂嗎?”
不好意思,女人不能再懂。
這種處境反轉,如同一場性別試驗,提供了一個契機,讓人重新看待罪案類型片中的性別不平等。
同時,以諷刺幽默的形式,它顛覆了一切,又重塑了一切。
各式各樣的女人們
戴洛克小鎮,是一個如同[芭比]世界般的女性友好小鎮。
主角杜爾西和她的女性伴侶凱絲搬來這里,是因為戴洛克小鎮早已打出了彩虹社區的名聲。
在這里,女人可以盡情實現自己。
擁有藝術、觀影、冥想的冬季狂歡節上,全女性合唱團演唱著歌頌女性自我撫慰的歌曲。
凱絲這個悉尼來的前律師、現獸醫,熱情百倍地買地建房,幻想在這里的養老生活。
狂歡節的贊助人是女性富豪,高級警長是女性,新任鎮長是個女性醫生,戴洛克小鎮的運轉,是女性搭建起來的。
但更難得是,在這個半烏托邦世界,編劇沒有塑造不真實的完美女人。
反而,有了各式各樣平常很難見到的鮮活女人。
杜爾西認真板正,責任心旺盛。
但她永遠蓬松雜亂的一頭長發和高得如同電線桿般的身材,以及不經修飾的皺紋、眼袋。
還是會讓習慣了國內銀幕濾鏡下完美女人的觀眾,相當不適應。
而外來的偵探埃迪,就更是“考驗人的忍耐度。”
甫一出場,她穿著夏威夷襯衫和涼鞋,不修邊幅,毫不講究。臟話和帶顏色的笑話張口就來,查案隨心所欲,從不走心。
擅長和杜爾西胡攪蠻纏,不擅長打理自己和處理衛生。
邋遢的令人震驚,也鮮活少見到令人感動。
尤其當三集過后,這個人物身上的背景前史揭示——
埃迪曾經在上一份工作中,因為失誤失去了伙伴,深陷創傷之下的她急于破案,離開小鎮。
我們理解了埃迪這個人身上的復雜性,也就理解了“不完美女性”角色存在的必要性。
從視覺上,《戴洛克小鎮》沒有白幼瘦,沒有精致濾鏡,沒有標準女人。
性格上,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沒有刻板印象中的女神或女瘋子,只有不完美但各有所長、或各有堅持的普通人。
尤其在接近后期的一場戲中,當鎮上的女性群體被杜爾西的男性上司集體抓捕。
她們被作為聯合作案的嫌疑人,關在同一個室內。
卻沒有簡單的“女性幫助女性”,反而爆發了一場錯綜復雜的互相指責和謾罵。
本地的原住民女性指責外來中產女性擾亂了秩序,導致她們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更難了。
順直女指責女同們的存在破壞了小鎮的和諧氛圍,讓順直女的生活處境更難了。
同為女同的人也內部彼此指責,她們沒有抱團在一塊,反而互相不滿,無法處理好性緣關系。
《戴洛克小鎮》里有各種各樣的女人:性向不同,階層不同,性格不同,種族不同。
這場戲,經過漫長的鋪墊之后,終于揭開了女性內部矛盾的復雜性。
這也是讓人喜歡這部劇的原因。
它塑造了不同的女人們,并正視她們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內部矛盾。
不是簡單將人群一分為二,男性女性各成一塊的烏托邦想象,《戴洛克小鎮》在諷刺的黑色幽默語境里,承認了女性社區的復雜性。
也就真正探索和完成了女性主義的表達。
罪案片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此外,《戴洛克小鎮》的反轉情節和部分笑點,也依托了對傳統罪案實踐/題材中落后的二元性別觀的反思。
比如,當一開始小鎮上出現了手段殘忍的連環殺手。
因為在他們看來,女性不擁有這樣的力量,殘忍手段的犯案通常指向男性兇殺者。
后來,當驗尸線索更明確,表明受害者在死亡前,都不同程度地吸入了毒品后。
根據傳統的犯罪側寫法則,嫌疑人又變成了鎮上的女性。
因為在犯罪側寫中,女人才會下毒,這是女人專屬的犯案手法。
再直到最后證實,這種傳統認知早已落后了現代犯罪實踐。
才會讓整個探案過程中意外頻出,不斷搖擺,也拉長了找到兇手的時間戰線。
以及。
不是像[沉默的羔羊]那類電影所暗示的,酷兒群體的性別偏差就一定指向了犯罪的變態。
用them作為性別指代詞,避免對嫌疑人性別的暗示,是對媒體保密的需求,也是嚴謹。
《戴洛克小鎮》戲謔也認真地傳遞了很多更新的犯罪學常識。
在大眾認知里,這些“常識”,卻往往被名為“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所覆蓋。
《戴洛克小鎮》八集看完,恨不能讓人失憶再來一遍。
畢竟,你很難在東亞劇集里看到這樣鮮活真實的女性社區和女性群像。
拋開了濾鏡,我們的影視還有什么表達呢?
很難說。
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