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
“一化”,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一化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主要是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
意義
盡管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但是,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確是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事實已經表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也就是說總路線的主體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是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早在全國解放前夕,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已基本完成,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黨中央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過渡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南。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慶祝國慶四周年的口號中,正式公布了這條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重要作用
這條總路線,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下,處于貧困落后狀態的中國人民,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和國民經濟命脈以后,迫切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以便迅速發展生產力。
只有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先進的生產手段改造和裝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迅速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強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鞏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確保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條總路線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
“一化”,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
“三改”,即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
“化”與“改”之間,這一“改”與那一“改”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
這條總路線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路線。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比較順利地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基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