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建國初期的三大歷史任務?
建國初期,新中國面臨著極其嚴峻復雜的形勢。國際上新中國得到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承認和支持。但是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外國侵略勢力,對新中國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實行戰略包圍,并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我國邊境。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勢力成為新中國來自外部的主要威脅。
國內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大陸上殘存的國民黨反動勢力,繼續進行瘋狂的破壞活動,做垂死掙扎;廣大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尚未真正完成;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尚未完全建立;財政經濟嚴重困難;長期受國民黨腐朽統治和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陷入了極端混亂和全面破產的局面。
上述國際、國內情況表明:建國初期,新中國的主要任務,就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以便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三大歷史任務包括土改運動、鎮反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其中,前兩個運動就解決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末一個也包含有此內容。(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地反封建,土改解決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鎮反解決了代表大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殘余分子,而“五反”就是針對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企業)。通過這些運動,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1953年底是什么時期?
我國的過渡時期是、1949——1956年。
1、1949——1952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時期。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族人民與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2、1953——1956年,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任務是進行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解決當時國內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
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這兩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
五個經濟常量之間的關系?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后,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